原生动物门(Protozoa)
代谢废物经细胞表面扩散排出,有伸缩泡的种类,伸缩泡除了调节水分外,还可排出一定代谢废物。
刺胞动物门(Cnidaria)
无特殊排泄器官,代谢废物由细胞膜排出。
扁形动物门(Platyhelminthes)
开始出现原肾管(protonephridium),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,由分支的排泄管构成,有排泄孔通体外。每一分支末端由焰细胞组成盲管。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。
主要作用是收集多余水分和液体废物排出,调节体内渗透压,一些真正的的排泄物(如含氮废物)通过体表排出。

假体腔动物(Pseudocoelomates)
排泄系统为外胚层演化的原肾管,但大多种类结构特化。
线虫动物门(Nematoda)
排泄系统仍属于原肾管型,但一般无焰细胞,主要包括两种类型。
- 腺型原肾管:由1~2个原肾细胞构成;如小杆线虫。
- 管型原肾管(H型):由一个大的原肾细胞形成的细胞内管构成;如人蛔虫。
线形动物门(Nematomorpha)
无排泄系统。
动吻动物门(Kinorhyncha)
具一对原肾管,位于身体近后端,焰茎球内具一条鞭毛,肾孔开口于第11体节带两侧。
轮虫动物门(Rotifera)
排泄器官为一对类似于扁形动物的原肾管,位于假体腔的两侧,但焰细胞的位置被称为焰茎球的结构取代。
每个原肾管包括20几个焰茎球及一个排泄管,焰茎球和排泄管为一合胞体,焰茎球无细胞核,核在排泄管壁上。左右排泄管后端联合形成膀胱,开口到泄殖腔。其主要功能是水分调节,排出的液体为低渗液。
棘头动物门(Acanthocephala)
排泄器官为一对原肾管,但只存在于部分种类中,以共同的排泄孔开口在输精管或子宫内。
腹毛动物门(Gastrotricha)
排泄器官为一对具焰茎球的原肾管,以排泄管开口于身体中部腹侧面。淡水种类原肾管发达,兼有排泄和水分调节功能;一些海产种类缺乏原肾管。
内肛动物门(Entoprocta)
排泄器官为一对原肾,位于食管周围,以一共同排泄孔开口于前庭(触手基部围绕的凹陷处)。
环节动物门(Annelida)
原始环节动物还保留原肾管,但管细胞代替了扁形动物的焰细胞。
多数环节动物具有按体节排列的一对或多对排泄管,称后肾(源于外胚层)。
典型后肾管为一条两端开口的管子,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体腔的多细胞漏斗,称肾口;另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,称肾孔。具有排泄代谢产物和平衡渗透压的作用。
有的种类(多毛类)体腔上皮形成管子,称体腔管,开口于体表,分为排泄管和生殖管。有些种类后肾管和体腔管合并成为混合肾(外胚层+中胚层)。
担轮幼虫排泄器官为原肾管。
多毛纲(Polychaeta)
基本上各体节均有一对后肾管,肾口开口于体腔,经肾管由排泄孔到体外,可排泄尿素及衰老细胞。
寡毛纲(Oligochaeta)
排泄器官为每体节一对典型后肾管,称大肾管。环毛属无大肾管,而具三类小肾管:
- 体壁小肾管:位于体壁内面,无肾口,肾孔开口于体表。
- 隔膜小肾管:位于第ⅩⅣ体节以后,有肾口,开口于肠中。
- 咽头小肾管:位于咽部及食管两侧,无肾口,开口于咽。
后两类又称消化肾管。开口于体腔的肾口可排除血液中和体腔内的代谢产物。此外,肠外的黄色细胞可吸收代谢产物排在体腔液中,再入肾口,由肾管排出。
蛭纲(Hirudinea)
具后肾管。
软体动物门(Mollusca)
排泄器官为肾脏,结构与环节动物后肾管类似(同源)。少数种类幼体为原肾管。后肾管位于围心腔两侧,由腺质部分和管状部分组成。腺质富有血管。
肾口(内肾口)开口于围心腔,肾孔(外肾孔)开口于外套腔。
后肾管主要排出血液中的代谢产物。此外,围心腔内壁上的围心腔腺可排除代谢产物于围心腔内,再经后肾管排出体外。软体动物肾脏还有一定水分重吸收能力。
单板纲(Monoplacophora)
具五对肾脏。
无板纲(Aplacophora)
不十分典型的后肾管,开口于外套腔。
多板纲(Polyplacophora)
后肾管。
腹足纲(Gastropoda)
肾脏一个,为带黄色的三角形体,右侧为输尿管。肾孔开口于肛门一侧稍后处,正位出水管内侧,使排泄物随水排出。原始腹足目具两个肾(如鲍)。
掘足纲(Scaphopoda)
一个肾脏。
瓣鳃纲(Lamellibranchia)
有一对由后肾管特化的肾脏,称鲍雅诺式器,腺体部在下(过滤),管状部在上(储存),肾孔开口于鳃上腔。围心腔腺称凯伯尔式器。主要含氮排泄物为尿素。

头足纲(Cephalopoda)
一对囊状后肾,包括两腹室一背室。肾孔开口于直肠末端外套腔中,肾口以肾围心腔管与围心腔相通。代谢物排入外套腔经漏斗喷出。静脉腺和附鳃心也具排泄功能。乌贼排泄废物主要为鸟嘌呤。
节肢动物门(Arthropoda)
低等节肢动物缺少专门的排泄器官,其代谢产物常伴随蜕皮排出。大多数节肢动物体内开口的后肾管消失,发展出内端封闭的高效排泄器官,以防血液受排泄物的污染。
一种是由残留的体腔囊与体腔管形成,例如甲壳动物头部的触角腺和小颚腺、蛛形纲步足基部开口的基节腺。
另一种称为马氏管,主要在蛛形类、六足类和多足类的中、后肠之间向肠内开口。马氏管是由肠壁(蛛形纲内胚层,昆虫外胚层)延伸形成的单层细胞的盲管,游离在血腔中收集代谢产物,排泄物最后经肛门排出体外。此外,马氏管还需借助肠道的重吸收作用。
螯肢亚门(Subphylum Chelicerata)
排泄器官包括基节腺和马氏管(起源于内胚层)。多数种类的消化盲囊可吸收血液中多余钙质排到肠腔。
蛛形纲排泄废物主要为鸟嘌呤、尿酸等。
甲壳亚门(Subphylum Crustacea)
排泄器官为后肾管演变而成,但与环节动物差别很大。甲壳动物仅头部存在后肾管,成体保留1或2对。第二触角节的一对称触角腺(绿腺),第二小颚节的一对称小颚腺(壳腺)。
幼体大多两种排泄器官都有,成体一般只保留一种。虽由后肾管演化而来,但肾口次生性封闭。两者结构包括末端囊和排泄管,后者末端常膨大为膀胱,膀胱与外胚层发育来的尿道相连。
十足目的与末端囊连接的排泄管前端也膨大,形成肾迷路。肾迷路呈绿色,之后的排泄管为白色,这两部分为腺质部分,作用可能类似于脊椎动物肾小球。
甲壳动物是排氨型代谢,此外,铵盐可通过鳃排出。
昆虫纲(Insecta)
主要排泄器官为马氏管(起源于外胚层),血液中的尿酸被马氏管吸收后送入后肠,随粪便从肛门排出。
脂肪体和一些体壁特化的腺体也有排泄功能。
多足亚门(Subphylum Myriapoda)
排泄器官为马氏管(外胚层)。
有爪动物门(Onychophora)
每一体节具一对后肾管,排尿酸。
触手冠动物(总担动物)
苔藓动物门(Bryozoa)
无循环、排泄及呼吸器官。
腕足动物门(Brachiopoda)
排泄器官为后肾管(一个或一对),连通外套腔与体腔,兼有生殖功能。
帚虫动物门(Phoronida)
排泄器官为后肾管,兼司生殖。
棘皮动物门(Echinodermata)
无专门排泄器官,皮鳃兼呼吸和排泄,管足兼运动、呼吸、排泄和挖掘泥沙。
半索动物门(Hemichordata)
排泄器官为口索前的血管球。
Comments 6 条评论
@。
才发现之前代码搞错了,文章没显示出来
太棒啦~~~~我说的是内容,网站和作者!
@奉仙 谢谢啦